腾讯与阿里相继进入便利店 行业依然困境堪忧

2018年的中国便利店行业依旧站在风口之上。

腾讯与阿里巴巴两大巨头资本的进入,带来了便利店行业在资本领域的新高潮。而随着资本大量进入,包括好邻居、便利蜂、见福便利、Today便利等,纷纷获得巨额投资。受力于资本的助推,行业仍在跑马圈地,以寻求规模效应。

另一面则是邻家便利店与131便利店的关停,新兴便利店品牌依靠资本盲目扩张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便利店行业仍处于风口,市场规模大,回报高,是资本看中便利店行业的主要原因。便利店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依然良好,但各个区域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同时,快速上升的营业成本和单店盈利困难,仍将会对整体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资本依旧躁动

在关停与经营困难的消息频频曝出之时,依然没能阻挡便利店行业站在风口之上。10月15日,便利蜂被曝获得腾讯与高瓴资本大笔投资,估值16亿美元;同日,苏宁易购发布公告宣布集团旗下苏宁小店获得3亿美元增资;11月,阿里巴巴5亿元战略入股喜士多。

资本热衷于便利店行业,并不是昙花一现。自2018年以来,资本与便利店行业之间一直处于“热恋期”。2018年3月,西北地区的西安每一天获得2亿元A轮投资,领投方为春晓资本;4月,福建见福便利店获红杉资本投资2.4亿元;同在4月,北京131便利店获天使轮融资4000万元,投资方为春晓资本;6月,武汉Today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估值超过30亿元,投资方为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General Atlantic);1号生活旗下云兜便利店也于6月份融资1亿元,新南方领投,弘道资本跟投。

在资本的助推下,便利店行业蓬勃发展。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18年5月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便利店销售额达到1900亿元,增速23%;门店数增至10.6万家,增长13%,这一数字在2016年仅为3.7%。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记者,资本看重项目的回报率,便利店行业受资本关注,是因为国内在吹嘘新零售概念。再加上便利店现金流充沛,布局物流、终端的特点,给了资本的一定想象力。

文志宏对记者表示,在资本的催化下,许多便利店品牌开始跑马圈地,追求规模效应。但并未将重点放在产品服务和供应链建设上,因此盈利成为主要难题。

资本助推扩张,另一方面,资本也牵绊了某些便利店企业的发展。事实上,2018年以来,便利店企业一连串的关停、困局,也与其背后资本方有关。

8月,邻家便利店因背后出资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9月,131便利店因投资方春晓资本暴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关门倒闭,创始人失联。而目前,又有规模扩张中的便利店品牌因出资方资金链问题而风雨飘摇。

在沈萌看来,这与资本的盲目性不无关系。“国内的资本属于过剩资本,加上专业性有待提升,存在扎堆炒概念的现象。”

投资咨询人士牟先生也告诉记者,尽管关于部分品牌经营困境的传闻不断,但在传统行业中,便利店项目的咨询率仍旧很高,大多数投资人士更加看重便利店的门店资源与客流。

沈萌告诉记者,目前的便利店行业仍然站在风口之上,但这是不健康的,是过剩资本催生的便利店行业的泡沫,长期以往,一些投机人士炒作概念、扎堆投资、上市套现。直到最后泡沫破灭了,留给股东的只有一地鸡毛。

记者注意到,在面对便利店行业时,资本仍旧躁动,而便利店面对资本时,却较先前有了一些选择性。内蒙古安达便利总经理任光临就曾表示,“便利店行业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需要细致的、懂便利店行业资本才可以。资本需要“懂我”,而不是让他们选择我们。”

武汉Today便利创始人宋迎春也表示:“主要看企业需要补什么东西,需要什么样的能量,可以通过资本进行互补。便利店是很长的赛道,资本能不能跟着你持续往前走,这个很重要。”

困境隐现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便利店的运营成本正在快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日渐增长的地产租金和人工费用。

某便利店企业开店工程部工作人员曾向记者透露:“以北京回龙观为例,一家商铺的年租金在50万元左右,硬件投资包括货架、装修等会控制在50万~70万元左右,员工人数视门店规模而定,人均工资在4000元以上,且人工成本在逐年增加。在短时期内根本得不到回报。”

他表示,目前便利店品牌在规模扩张期很难实现整体盈利,因为只有达到相应规模,才能够将成本降到最低。“有了规模,采购与供应商谈判时能够有底气去提高毛利空间,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店铺密度集中,方便管理,营运成本也能够得到降低;物流成本由区域内多家店铺均摊,也能得到相应的节约。但前提是运营模式与产品结构能够支持起盈利模式,模式不对,不能造血,就会出现邻家那样的情况。”

零售专家丁利国也表示:“即便资本能在短期之内推动便利店的规模化,但是背后的开店经验、品牌建设、商品开发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能力,却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积累。”

运营成本的快速上升,也使得部分品牌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除邻家、131便利因资金链断裂同时无法造血关停外,根据苏宁易购发布的公告,苏宁小店也陷入了亏损,2017年度及2018年1~7月间,苏宁小店共亏损近3亿元。苏宁易购在公告中称,苏宁小店因迅速扩张门店需要的高投入而产生了阶段性亏损。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目前,净利率集中在0~4%的便利店企业比例已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净利率在4%以上的便利店企业和更多亏损的企业;高净利与亏损企业旗鼓相当,均占有约四分之一的比例,行业进入易亏损。

而同样面临运营成本快速上升的7-11便利店,则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盈利水平。7-11董事长内田慎治在此前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7-11的产品和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差异在于鲜食,鲜食商品占总毛利的50%。

文志宏告诉记者,相较于7-11等发展程度较高的便利店品牌,国内品牌便利店鲜食占比较低,导致盈利较低。目前来看本土便利店品牌自建鲜食工厂,是符合发展趋势的。便利店企业完全可以将规模扩张的部分资本投入到鲜食和自有产品研发当中。

同时,文志宏认为,不同位置的便利店面临着不同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但便利店SKU数量较少,目前还没有便利店能够根据不同消费场景彻底定制产品结构。差异化不足,竞争力不如社区生鲜店及大卖场业态,进而会有一定的消费者流失。

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门店数量大、单店陈列面积有限,便利店行业面临着配送时间长、商品损耗大、多温度配送导致配送成本高的问题。而为了打造高效的配送体系,各个便利店的信息系统打造也会是一项较高的成本。

事实上,7-11也在进行规模扩张,但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7-11采用的加盟方式较多。在不同地区,7-11的资本来源是不一样的,7-11寻找在当地比较有实力的企业,在青岛地区选择的是众地集团,在重庆选择的是新希望,让企业自主进行经营。7-11中国公司是授权方的角色,对各地进行指导。

根据《2018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数据,中国便利店企业加盟店平均比例不达50%,样本企业中甚至有34%未开展加盟模式,而罗森、全家、7-11等发达市场品牌的加盟店比例均在95%以上。其中成本差别不言而喻。

昭邑零售咨询首席分析师、增便利智慧零售CEO刘晖也告诉记者:“由于成本的不断增加,如今便利店不能单纯地追求规模效应,也应保证单店盈利。根据阿米巴原则,每个店哪怕盈利一块钱,大趋势也将是盈利的。邻家便利店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不注意这个重点,后续还会有企业出现这样的问题。”

在文志宏看来,目前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连锁便利店行业整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盈利仍是每个企业面临的最重要难题。如何服务顾客、提升自有品牌和高毛利的即食鲜食占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思路,换一种扩张方式,是每个便利店企业在规模扩张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腾讯 阿里 便利店

推荐DIY文章
主机存在磨损或划痕风险 PICO4便携包宣布召回
穿越湖海!特斯拉Cybertruck电动皮卡可以当“船”用
vivoXFold+折叠旗舰开售 配备蔡司全焦段旗舰四摄
飞凡R7正式上市 全系标配换电架构
中兴Axon30S开售 拥有黑色蓝色两款配色
荣耀MagicBookV14 2022正式开售 搭载TOF传感器
it